导读
k8凯发推荐概念源于90年代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书中斯蒂芬森将“元宇宙”定义为一个脱胎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平行、相互影响,并且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
随着游戏平台roblox以“元宇宙第一股”的概念上市,脸书以改名meta的形式忽然发力,微软、英伟达、腾讯和字节等科技巨头的深入布局,从2021年开始,元宇宙不仅吸引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报道和关注,更是频繁见于企业财报与金融机构的研报中。
毫无疑问,元宇宙作为一个技术与商业融合的跨界赛道,风口已经形成。然而,对于元宇宙的概念,很多人还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同时,这个快速发展的风口也存在着诸多争议。
我们不禁要问,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定义?新的风口能为企业、产业和社会带来何种新的机遇与挑战?
围绕这些问题,元宇宙科技媒体metapost专访了全球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ieee的候任董事兼标准协会候任主席袁昱博士。
精华速览
元宇宙是数字化转型的高级阶段和长期愿景
对星辰大海的追求不能局限在小众行为
元宇宙比90年代互联网出圈更快,泡沫也更大
元宇宙是数字化的第五阶段
把元宇宙诠释得玄之又玄,容易让人浑水摸鱼
可以有很多个元宇宙,去中心化不是元宇宙的必备条件
嘉宾简介
袁昱博士是全球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ieee的最高董事会候任董事兼ieee标准协会候任主席。他是ieee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董事,也是ieee标准协会历史上第一位来自美国以外的主席。作为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发明人和创业者,袁昱博士正领导若干企业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类增强等方向深耕,进行前瞻性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
已有130多年历史的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是全球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在160多个国家拥有40多万名会员。在电气及电子工程、计算机及控制技术领域,ieee组织撰写并公开发表的文献占据全球顶级科技文献总数的1/3。ieee还是全球最重要的标准组织之一,已经发布了包括著名的wifi、蓝牙在内的1077个标准,另有1052个标准正在制订中。
2022年9月21日,ieee标准协会批准了原ieee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标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ieee元宇宙标准委员会,ieee元宇宙标准委员会是重要的全球或国际标准组织中第一个在技术委员会级别以“元宇宙”命名的委员会。
01
元宇宙是数字化转型的
高级阶段和长期愿景
根据袁昱博士的定义,元宇宙是关于外界被用户(人类或非人类)感知为一个建立在数字技术之上的宇宙的一种体验,这个宇宙或者是与我们当下的宇宙不同的宇宙(“虚拟现实”),或者是我们当下的宇宙的一种数字扩展(“增强现实”),或者是我们当下的宇宙的数字对应物(“数字孪生”)。
袁昱博士认为,元宇宙既然以宇宙命名,就必须是持久的,而且应该是巨大的、全面的、沉浸的、自洽的。元宇宙既然用“meta”来形容,就应该是逼真的、易用的、泛在的,并且可以是去中心化的。狭义上,元宇宙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持久存在的虚拟现实。广义上,元宇宙是数字化转型的高级阶段和长期愿景。
对话实录:
metapost:有人说元宇宙是未来,也有人怒斥元宇宙是骗局、是资本的一场游戏,还有人称元宇宙不过是vr概念的卷土重来……在您心目中,是如何定义元宇宙的?元宇宙将给社会发展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袁昱博士:元宇宙概念源于90年代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书中对于元宇宙的描述主要以虚拟现实为主。我本人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已经20多年,在元宇宙这个词火起来之后,我突然发现元宇宙正好描述了我这20多年以来的愿景,我也非常喜欢这个词。
关于这个词现在有很多定义,我觉得从定义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明确有些表述不能算是定义,比如有人说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功能性的描述。我并不是说这个说法不对,只是从定义的角度来说,对于不懂元宇宙的人,如果告诉他元宇宙就是下一代互联网,他仍然不会明白元宇宙是什么。
袁昱博士针对元宇宙提出了这样的定义:元宇宙是关于外界被用户(人类或非人类)感知为一个建立在数字技术之上的宇宙的一种体验,这个宇宙或者是与我们当下的宇宙不同的宇宙(“虚拟现实”),或者是我们当下的宇宙的一种数字扩展(“增强现实”),或者是我们当下的宇宙的数字对应物(“数字孪生”)。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定义。
狭义上,元宇宙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持久存在的虚拟现实。广义上,元宇宙是数字化转型的高级阶段和长期愿景。
02
对星辰大海的追求
不能局限于小众行为
近几个月以来,袁昱博士一直致力于为元宇宙相关概念“拨乱反正”。首先要澄清的是nft,他个人并不反对nft,但他认为喧宾夺主的市场氛围不利于元宇宙产业的健康发展。nft倡导者提出的收藏功能在现实中并不是主流,我们对元宇宙星辰大海般的追求不能局限在小众行为。
对话实录:
metapost:元宇宙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争议,其中不乏打着元宇宙旗号割韭菜的行为,您认为哪些概念是有偏差或需要厘清的?
袁昱博士:这几个月以来我一直在致力于为元宇宙相关概念“拨乱反正”。首先要澄清的一个概念是nft,我并不反对nft,我觉得元宇宙中是可以有nft的。但是nft如果太喧宾夺主,反而不利于整个元宇宙产业的发展,而且它现在确实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我们拆解一下元宇宙,“元”和“宇宙”,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星辰大海般的宏大愿景。但是我们目前看到绝大多数的nft,只具有所谓收藏和投资的价值。收藏和投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只是一种小众行为。我不认为人类对元宇宙星辰大海般的主流需求会是收藏和投资。
另一方面,nft的提倡者认为nft使得虚拟资产可以在不同的虚拟世界之间转移,那么用户就可以真正拥有这些资产。这个观点听起来很具有迷惑性。但我认为,这个需求本身并不是刚需,甚至有时候还是有害的。
很多人喜欢拿游戏来举例,认为游戏中的道具成为nft之后,用户在这个游戏中购买的道具可以带到另一个游戏中。但是提出这个观点的人,自己可能是不玩游戏的。
我自己是一个游戏玩家,玩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本身是有平衡度设计的,在游戏行业中就有数值或策划设计岗位,换句话来说,游戏里的每一个道具都是精心设计的。如果随意把一个游戏里的道具带到另一个游戏世界,就会破坏游戏的平衡度。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吃鸡“游戏,在游戏中,玩家需要去抢瞄准镜,你拿了一把98k狙击枪,需要抢到一个8倍瞄准镜安上去才能发挥威力。而另一个游戏比如“使命召唤”,里面的狙击枪是自带8倍瞄准镜的,要是允许玩家随便把“使命召唤”中带8倍瞄准镜的狙击枪随便带到“吃鸡”游戏中,那“吃鸡”就没法玩了。
有些人听到我的观点就会退一步说,游戏的皮肤和服装总可以吧,但其实也有问题。我们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吃鸡”里有“吉利服”,这是一件有隐蔽属性的服装,当你穿上“吉利服”后,其他玩家就很难看到你。但在“使命召唤”中有的角色出场就穿着“吉利服”,如果这个服装可以随意在游戏之间迁移,同样会破坏游戏的平衡度。
所以,nft拥护者提出的可以在不同平台间迁移虚拟资产的需求实际上并没有他们描述的那么大,不但远远称不上刚需,而且真正可以应用的场景是非常有限的。
03
元宇宙比90年代互联网
出圈更快,泡沫也更大
90年代,互联网技术刚刚兴起,网络的普及度并不高,参与者主要是技术型人才。现在,因为网络已经普及多年,元宇宙的概念得以很快出圈,但与此同时,因为参与元宇宙的人多了,泡沫相比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更大,且鱼龙混杂。
对话实录:
metapost:有人把现在的元宇宙和90年代互联网热潮类比,您认为这两者之间有无可比性?
袁昱博士:从充满想象这一点而言,确实是有可比性的。90年代,我作为学生赶上了互联网的热潮,那时候虽然有互联网泡沫,但跟现在的泡沫相比还是比较小。那时大家还比较纯粹,主要还是技术型人才在推动互联网产业,不像现在的元宇宙时代,市场上过于鱼龙混杂。
但从影响力的角度而言,包括对大众的影响,元宇宙远大于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因为那时候没上网的人也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互联网做基础,有了比以前发达的传播和交流方式,让元宇宙能够快速出圈。
04
元宇宙是数字化的第五阶段
从人类发明计算机开始,袁昱博士把数字化分为5个阶段。数字化1.0是自动化阶段,数字化2.0是互联化阶段,数字化3.0是个性化阶段,数字化4.0是智能化阶段,数字化5.0是现实化(元宇宙)阶段。
对话实录:
metapost:互联网经历了从60年代的大型机、发展到小型机、台式机,到90年代的pc互联网,再到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和现在的元宇宙,您怎样看待这几十年的数字化发展?
袁昱博士:最近我正在写一份数字化战略方案,做了一些深度研究。国内政府正在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以及数字经济战略,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最大的两个主题。对于数字化和元宇宙之间的关系,我曾提出过观点——元宇宙是数字化转型的高级阶段和长期愿景。现在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分享我对于数字化发展阶段的独家观点,供大家参考指正。
数字化发展,我认为可以分为5个阶段。
数字化1.0阶段,是自动化。这个阶段是在出现计算机之后,互联网技术诞生之前。例如我们所说的办公自动化,以及那时候很多高校都有的自动化专业,就是当时自动化的产物。现在欧美很多高校已经没有自动化这个专业了。
数字化2.0阶段,是互联化。这个阶段是互联网技术诞生之后,我个人并不认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有明显的断代。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移动互联网基本是从2g开始的,但当时真正用2g上网的人很少,到了3g时代,大家还是很少会用手机流量,大部分时候还是用wifi的,包括到4g、5g时代其实也一样。虽然流量多了,但大家还是习惯连上wifi,而wifi严格地讲是无线上网,和移动上网还不是一回事。所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相对于pc互联网而言,没有太革命性的变化。
数字化3.0阶段,是个性化,对应web 2.0。有人说web 1.0是可读,web 2.0是可读可写,但实际上互联网从诞生第一天开始就是可读可写的,当时流行的bbs和各种论坛、mud游戏,都是可读可写的。所谓的互联网只读的时代,在真实历史中并不存在。亲历过web 2.0时代的人应该还记得,那个时代的主要革新是个性化,其显著特征是用户产生内容(ugc)和个性化推荐。
ugc产生了海量的内容,但如果没有个性化推荐,很多内容是没有办法被人看到的。在web 2.0之前,像雅虎等门户网站,仅仅是统一的呈现方式,能排在显著位置的内容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很多内容可能永远无法被人看到。因此ugc 个性化推荐才构成了web 2.0,也就是是我所认为的个性化时代。其实移动互联网相较传统互联网,对于用户而言最重要的升级并不是能用移动流量上网了,而是增加了个性化的数据和服务的多样性,如基于用户位置的服务(lbs)。
数字化4.0阶段,是智能化。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发展,to b领域的智能制造、工业4.0等让智能化有了肉眼可见的崛起,to c领域深度智能化的应用也层出不穷。
数字化5.0阶段,我称为现实化,也就是元宇宙。基于人类以往积累的科技,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具备了再造现实的能力,得以通过数字技术创造数字化的现实或宇宙。
05
把元宇宙诠释得玄之又玄
容易让人浑水摸鱼
元宇宙的优点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缺点是把元宇宙概念说得玄之又玄,反而不利于元宇宙产业的健康发展,容易让人浑水摸鱼。
对话实录:
metapost:现阶段国内的元宇宙发展有什么机遇和瓶颈?
袁昱博士:我觉得元宇宙在国内外发展,从大体上来说共性很多,包括正面的共性和负面的共性。负面的共性如利用元宇宙的概念割韭菜,前面已经提过,就不再赘述。
正面的共性,包括工业元宇宙、xr等方面的探索以及大量技术、产业、投资的发展,国内外的元宇宙发展相对来说是处于同一起跑线。
元宇宙这个词,中文比英文(metaverse)更能激发想象空间,但把元宇宙说得太玄乎也不利于其发展。
比如在业界早已沿用多年的三个专业术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数字孪生。但国内有说法将其改为:虚拟原生、虚拟伴生、虚实相生。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1、我看到有些文献把这三个新词称为递进式发展的三个阶段,但这三个技术其实是平行的,各有各的用途。
2、虽然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说法显得很有文采,但它并不利于普通人去理解。同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已经是业界使用多年的专业术语,我不认为有足够的必要性去创造意义雷同的新术语,尤其是在诠释元宇宙这个新概念的场合。
总结来说,元宇宙这个词的优点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缺点是把元宇宙概念说得玄之又玄,反而不利于元宇宙产业的健康发展,容易让人浑水摸鱼。
06
可以有很多个元宇宙
去中心化不是元宇宙的必备条件
元宇宙的概念应该是包容的,不应该增加太多的条件,例如去中心化。其实互联互通也不是元宇宙的必选项,因为完全可以有自成一体的甚至单机版的元宇宙。
对话实录:
metapost:很多人把去中心化作为元宇宙的必备条件之一,为何您认为去中心化只是元宇宙的可选条件?
袁昱博士:因为我从事标准制定工作,会对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哪些是必须有的,哪些是应该有的,哪些是可以有的。从专业角度来说,我希望能够把这些事厘清楚。
去中心化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人提出,web3和区块链是元宇宙的核心或基础,但他们在介绍元宇宙概念的由来的时候,举的例子也离不开第二人生、roblox、meta,而这些例子没有一个是去中心化的。这也恰好说明了,元宇宙是可以通过中心化的方式来实现的。虽然去中心化有它的独特价值,但不能说中心化就实现不了元宇宙,而且在很多方面中心化比去中心化做得更好。
我觉得元宇宙的概念应该是包容的,不应该增加太多条件,例如去中心化。其实互联互通也不是元宇宙的必选项,因为完全可以有自成一体的甚至单机版的元宇宙。被很多人看重的在不同的元宇宙之间的虚拟资产迁移,前面我们也详细解释过了,不但不是刚需,而且实用性可能非常有限。
要把元宇宙的特征分清楚:哪些是必须有,哪些是应该有,哪些是可以有,这些概念厘清后,会有助于引导元宇宙的健康发展。